翼翼的梦想
36岁的闻秀死了,把42岁的大魏留在这个世界上。
这个在亲戚们看来原本“长得挺帅”的男人,像是突然老了。如今,身高1.8米的大魏背有些沉,走起路来很慢,脸上常常带着种饮酒后的红色。没有人照顾他的饮食起居,他连续几天穿着皱巴巴的深蓝色西装和条纹衬衫,肩头积了层白花花的头屑。
早在1997年,也就是他和邻村姑娘闻秀结婚的第二年,他们就放弃了湖南临湘老家4亩多的稻田,来到武汉。经亲戚介绍,两人在一所大学的一栋教学楼里安顿下来,大魏成了夜班值班员,闻秀则是清洁工。
他们现在的“家”,也安在这栋五层教学楼里。
那其实根本算不上是一个家,只是藏在值班室里屋的一间配电房。这个8平方米的小空间,每月需交100多元租金,没有厕所和厨房。窗外是一个小山坡,阳光很难照进这个房间。
这对夫妇和他们15岁的女儿已经在这里整整生活了8年。在他们搬到小屋一年后,儿子也降生了。
支架已经斑驳褪色的高低床占掉了小屋的很大一部分,大魏和闻秀睡在下铺,儿子和一只奶油色的毛绒玩具熊睡在上铺。今年,女儿考上了一所寄宿高中,周末回来的时候,还得在地上支起“临时铺”。
这是一间小到两个人站在里面打转也困难的屋子。因此,家具的尺寸也是最小的。一张桔红色的小餐桌,只有60厘米高,两张小木凳也只有砖头大小。
但那位巧手的女主人一直努力想使这个局促的屋子变得更体面一点。同事送的旧床单,被她仔细地洗好,铺在下铺。洗衣粉则装进了一支冰红茶饮料瓶。她用了两天时间,勾出一个花朵型的坐垫,铺在小木凳上。不过,这个特别的小木凳是儿子的专属。
有时,大魏会开玩笑似地抢着坐在上面,然后,白净的小男孩会使劲将他推开,“爸爸,坐别的地方。”
当然,他们还有些必要的家电——一台只能收看湖北经视频道的电视机、一个只放了碗剩米饭的冰箱,以及一台从离校毕业生那儿买回来的二手电脑。
经过学校的允许后,大魏在一楼的楼梯角搭建了一个小厨房。那里只有1.5米高,只要有人走近,门口就会飞起成百只嗡嗡叫的蚊子。厨房太矮了,大魏走不进去,身高1.56米的闻秀,也只能在里面弓着腰用电磁炉炒菜。
每天清晨5点钟,闻秀就要穿上黄褐色的工作服,开始清扫这座五层教学楼,然后把粗心的学生们落下的U盘、雨伞或眼镜盒交给白班值班人员。大魏的工作则是从每个夜晚开始,等待这栋楼里最后一盏灯熄灭,小心地锁上大门。第二天一早,他再打开大门,迎接学生。
大魏上过初中,闻秀只读了小学。在村子里时,大魏会插秧,也会亲手制作木柜。可是在这座省会大城市里,他们所能用来赚钱的,大多是力气。闻秀在校外做小时工,获得每小时8元钱的报酬。大魏则总是帮人搬家,“力气活,打点临时工”。
每个月,两人各自有900元的工资。他们给7岁的儿子每天订了一瓶牛奶,但为了省钱,两人很少买肉。
当瘦高的大魏回忆起妻子的菜篮时,那里面几乎都是冬瓜、白菜或萝卜。女儿回忆起妈妈炒得最好的菜,则是一盘醋溜土豆丝。
在教学楼上白班的叶师傅还记得,早上,她常常看见闻秀端着一个碗追着儿子跑。白水面条,是这个家庭的早饭,有时会单独给儿子卧个鸡蛋,“可没滋味,小孩子当然不爱吃”。
在周围的同事看来,他们努力把辛苦赚来的每一元钱都攒着,活得不易。一开始,这个城市中最不起眼的小家庭也没有打算告诉旁人,他们究竟为什么情愿过着如此窘迫的生活。
很长时间后,这对夫妇守护着的那个小心翼翼的梦想才为人所知。
但即便在贫苦的等待中,大魏还是觉得,比起湖南老家,城市让人“赚得多一点,更高兴一点”。
特别是当存折上的数字一年年往上涨的时候,这样的日子就更让人看到希望。
总得有个家
大魏和闻秀的“秘密”,是被一个工友发现的。最近几个月,这对平常不怎么与人交往的夫妇总是趁着休息时间往外跑,对话里也经常提到“贷款”和“房子”。
“要买房子了?”工友问。
“对。”大魏点点头。
“是买二手房吗?”工友又问。
“不,是新房!”大魏潇洒地将一只手插进裤子口袋,高兴地笑起来。
如今,大魏已经回忆不清,他们最初是从何时开始盼望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这种美好的愿望,在这座城市里当然并不是什么稀罕事。一座又一座新楼正在拔地而起。公交车上、老旧楼房的天台、街边的灯箱、购物商场的LED大屏幕,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能看到房地产广告。
在当地的都市报上,有的地产广告占据了半个版面,画面里是一片幽静的小区和开着粉色花朵的樱树,名曰“享受生态半岛生活”。不过,武汉市郊和周边地区的房产广告,大多只能在报纸上占据一个麻将牌大小的位置。
新闻里,人们也能轻而易举地发现与房地产有关的信息。看看吧,仅仅在国庆节的7天,武汉就卖出去了1200套商品住房,有记者分析,“武汉楼市虽一再降温,但并未进入冰冻期”,至少,“比北京、广州、上海等城市略显暖和”。
在街边的房地产中介店面,只要有人在橱窗前停留片刻,就会有经纪人殷勤地从屋里走出,递上一张名片,然后请这个潜在的客户进屋坐坐,并用一次性纸杯奉上饮水——实际上,中国大部分一、二线城市里的中介公司,都是这般场景。
但大魏和闻秀并不是通过这样的中介挑到房子的,他们甚至不太敢走进这些店面。根据武汉市房管局最新发布的信息,这个城市9月份的商品住房成交价为6450.5元/平方米。在7个中心城区里,武昌区成交均价为11323元/平方米。这里一平方米的价钱,几乎够这个家庭整整攒上一年。
但是,如果到了北京,武昌区那笔“吓人”的均价可能只能买到五六环外的房子。一项统计数据显示,9月的前20天,北京大户型均价达29808元/平方米,此前几个月还一直稳定在3万元/平方米以上。
“几万块?”大魏的一个亲戚震惊地张大了嘴,“天哪,北京人这么有钱!”
他并不知道,在那座他从未去过的城市里,也有很多很多人在为一套房子挣扎。有人在博客里感叹:“俺们全家即使不吃不喝再奋斗两辈子,在北京也买不起一套住房了。”还有人在骑车经过一个别墅区时,按照自己眼下的工资计算了一下,“如果从清朝开始努力工作,把钱都攒下来,我就买得起豪宅了。”
相比之下,大魏和闻秀的梦想要现实很多。他们过去曾在位于武汉市郊的江夏和关山看过房子,但5000~8000元/平方米的“高价”让他们“很快放弃了”。
直到2008年的夏天,一个穿着黑西装的年轻人在街边拦住了这对夫妇。他热情地递过一张传单:“看看吧,特别好的房子!”
年轻人向大魏和闻秀描述了一个美妙的图景:一片以白色建筑为主体的现代化小区,煤气、水表、电表、网线样样俱全,距离菜市场、医院和一所学校只有几分钟路程。当然,那里已经不属于武汉,而是属于毗邻的鄂州市。不过,“过了界碑,走几百米就到”。更何况,“2011年就要通地铁啦!”
可是,吸引夫妻俩的并不是这些,而是那里低廉的价格。每平方米的单价只有1600多元,这意味着,只需要几万元的首付,他们就能买到一套属于自己的大房子。更何况,15岁的女儿从小在武汉长大,如果在这里买房,女儿就能够获得一个户口,顺理成章地在湖北参加高考。
当大魏回忆起买房的过程时,他并不记得自己和妻子当初经历过什么犹豫。接到广告宣传单几个月后,他们去上面写明的地点看了看,然后“很快就定下来了”。
他们选择了一套110平方米的三居室,总价18万元左右,这需要他们交出4万元的首付,几乎是他们在武汉生活多年的所有积蓄。不过,这总归是件值得高兴的事。去年12月里交首付的那天,他们专程带着两个孩子到未来的新家转了转。
可如今,当女儿被问起新房怎么样的时候,这个长头发的女孩只是垂下了头,用很小的声音回答:“还好吧。”
对于那套新房来说,这或许是个十分恰当的评价。那里距离他们工作的大学路程是37.8公里,当汽车驶过武汉宽阔的柏油路后,就将进入漫长的土路,与拖拉机、农用货车和自行车一路同行。任何一辆大车经过,都会在身后扬起呛人的黄土。
小区的大门上贴着“欢度篮球比分直播:”4个大字,但红色早已褪成了褐色。尽管房子建好不足3年,但白色的墙壁已经布满黄色的水渍。除了一些小灌木和草坪,这里再也没什么绿化了。一些房门外用蓝色的粉笔简单地写上了“已售”。大魏的新家是毛坯房,从窗户望出去,就是那条尘土飞扬的马路。
一个从河南来到武汉打工的出租车司机看了看这里,吃惊极了,“谁会住在这种鬼地方!”几年前,他用尽全部积蓄在武汉买了一套5000元/平方米的房子,“好多钱,造业啊(注:武汉话,可怜的意思)。但总得有个地方躺,总得有个家啊。”司机心疼地撇着嘴说。
可对于大魏来说,“就是觉得便宜,没管什么好不好看的”。他直直地望着前方回忆这一切,脸上几乎一点表情也没有。
“高兴,当时很高兴。”他慢慢地点点头。为了这套“便宜”的房子,这个家庭倾尽了所有。在付完4万元的首付款后,夫妇俩的存款只剩下了一个月的工资。那天晚上,饭桌上没有加菜,“我们只能说说笑笑庆祝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