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亮说,平时每天都要训练,家人一般会隔一段时间来看望一次。每天训练,就要成为“大哥哥”一样的队员,然后去参加比赛拿冠军。
教练介绍,运动员们平时吃住都在这里,每月都有津贴补助,除了训练还要学习,训练中心专门请老师辅导。
训练中心门口,一位石家庄的家长刚送女儿过来训练,他的女儿也是省体操队的。
这位家长称,几年前,女儿身体总是不太好,就让他学体操锻炼身体,教练觉得孩子的身体各方面条件不错,就开始重点训练,还进了省队。
作为河北体操界的名人,张尚武的新闻这位家长也很关注。
他摇摇头说,感觉自己现在就像下了赌注,去赌孩子的未来,“冠军就那么几个人,更多的孩子还是要面对社会,去面对真实的社会”。他很犹豫,孩子练体操的确耽误学习,毕竟已经花了很多精力去练习体操了,如果现在不做了,确实心有不甘。他曾跟家人多次讨论过这个问题,但每次都没有结果。
该家长说,希望女儿练体操,拿奖上大学就方便了,“这也是一个不错的途径。”等大学毕业了,找份工作会容易很多。但张尚武的事情,让这位家长更感到,孩子学习和教育的重要。
■ 调查
“训练方式与职业规划矛盾”
专业人士分析运动员退役求职碰壁,建议借鉴国外运动员双重培养方式
对于张尚武事件,河北省体育人才服务中心主任刘建民认为,这反映出目前的训练方式与对运动员的职业规划存在矛盾。原国家队体操队员莫慧兰则认为,该事件反映出运动员缺少心理关怀的问题。
运动员职业规划欠缺
刘建民称,很多运动员在退役后会很茫然,不知道进入社会能干什么。这与国内专业培训体制有关,在训练中,教练时常会对运动员们说:“你们认真专心地训练,要拿冠军,存在什么问题,组织会帮你们解决”,因此运动员们训练也不会分心。
“但这种训练方式与对运动员的职业规划有矛盾。”刘建民说,教练还不愿意在训练的时候灌输职业规划理念。
运动员在赛场上有强烈的自信心,“就我行”。而退役后进入职场,“就我行”的自信让他们连连碰壁,性格从自信走入另一个极端。从强烈的自信心到极度的自卑,更容易迷失方向。
刘建民曾去英国考察过当地运动员退役问题。因为体制不同,英国的运动员都是大学生运动员,要一边读书,一边训练。在学校里,他们不但要训练,还要完成学业。学校给予的支持就是可以适当延长学习时间。除了教练,运动员还有生活指导顾问,专门负责给运动员做生活、道德方面的培训。这个顾问的工作和教练是独立的,不能互相干涉。
运动员更需心理关怀
在原国家队体操队员莫慧兰看来,一个体操运动员八九岁就离开家,来到了运动队,每天全部的精力就是训练,没有学习知识的时间、生活上缺少关爱。“每个小孩子都会有小毛病,有家长在身边,发现后会让他一点点改正。”这方面离家训练的运动员就相对欠缺,如果像张尚武那样父母离异,心理关怀就更少了,对心灵伤害就更大。
河北省体工大队的一名教练也表示,孩子们正处于一个思想发育期,更需要接受思想道德法律等方面的教育。特别对张尚武这样的孩子,父亲入狱,父母离异,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很大,因此运动队和教练需要更多的关注。
昨日,中国体操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张尚武因盗窃罪被判服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要更加注重加强运动员的思想道德和文化教育,督促引导运动员在刻苦训练、提高竞技水平的同时,更加注重自身法律意识、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培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