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农村是靠山吃山,没有分山之前,林地都是集体的。发证之后有了管理的权利,林农们就像吃了一颗‘定心丸’。”昨日,采访武平捷文村林农、全国第一本“林权证”持有者李桂林时,这位老人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我今年70岁了,经历了两件喜事,第一次是铁树开了花,土地回了家;第二次又是铁树开了花,林地回到了家!”
李桂林的喜悦来自于2001年发端于武平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他拥有了自己的林子,又在自家林子里发展林下经济,过上了幸福生活。这一场改革,真正把农民爱林护林育林的动力充分激发出来,也让广大农民共享发展红利。
经过17年的纵深发展,武平又创造性地打造了三把“金钥匙”,开启了金山银山。这三把“金钥匙”就是武平人民在全国实现的“三个率先”——率先开展林权抵押贷款、率先探索商品林赎买、率先探索兴“林”扶贫。
把时针拨回当年,轰轰烈烈的改革依旧振奋人心。产权明晰之后,林农造林积极性陡然高涨,上级下达的造林计划,远远跟不上群众的热情。然而,资金的匮乏成为制约林业发展的一个瓶颈。
钱从哪里来?2004年6月开始,武平率先开展林权抵押贷款试点,构建“评估、担保、收储、流转、贷款”五位一体的林业金融服务体系。2017年7月,率先推出用林权证直接抵押贷款的普惠金融“惠林卡”,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截至目前,已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4.1亿元,贷款余额3.2亿元;发放惠林卡1868张,授信额度15996万元,用信11050万元。2017年,武平还设立林权服务中心,集中办理县级涉林行政审批事项,并建立林权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林权流转、变更、抵押等信息的实时更新和查询。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态区位发生变化,一些商品林被划入重点生态区位禁止砍伐,林农面临守着满山的林木却不能变现的尴尬。为此,武平于2009年率先全国开展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工作,通过赎买、租赁、置换、合作经营等多种改革方式调整为生态公益林,让原本待砍伐的商品林变身为清新武平的“绿色不动产”。
保障林农收益权,就是保护林农积极性,就是保护生态、保护国家利益。数据显示,2002年至2017年,武平共完成植树造林71.5万亩,超过林改前25年造林面积的总和,森林覆盖率高达79.7%。
生态环境良好、林业资源丰富、自然景观优美,近年来,武平因势利导,探索发展林下经济、生态旅游、林产品精深加工三大产业扶贫模式,发挥林下经济在服务精准扶贫中的特殊作用。同时,围绕“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林药、林菌、林蜂、林驯、林游、林蛙、林花、林茶和林下产品采集加工“九林”项目,积极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运作模式。今年,武平县林下经济面积达到145.2万亩,预计可实现产值30亿元。2016年,武平荣获“全国扶贫系统先进集体”,在脱贫攻坚战役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林改以来,当地林业面貌大大改观,也通过林下经济产业带动并引导林农念好“林”经,让广大林农“不砍树也致富”,武平用改革和实践,佐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 记者 石芳 池银花 郭亦斌 通讯员 谢进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祝贺!我国最大“沙戈荒”光伏项目成功并网2024-12-19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