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多燥重养阴
“立秋”节气虽过,但夏日阳气尚未消退,秋日阴气也尚未透达,燥就成为秋季主气。防燥、防伤阴分就成为秋季养生的主要目的。
秋燥伤人的后果中医说是伤阴,西医说是脱水。中医认为,水为万化之源,是生命的摇篮,水是阴中至阴。秋燥伤阴,伤津液,继而伤血分,耗气分。其表现是口 干、舌燥、皮肤瘙痒、干燥、口渴、尿少、尿黄、疲惫、乏力、心慌、头晕、目眩、体表发热、便秘等。因此秋季饮水量应不少于夏季每日平均的饮水量,约2升。
另外,在饮食方面,根据秋多燥气和易伤人体阴分的特点,可适量选用一些清热养阴类饮食物,如绿茶、生普洱茶、菊花茶、莲芯茶、番茄汁、梨汁、苹果汁等;秋季忌食辛辣食物,如辣椒和辛香调料等。
另外,应多选择食用以下食物:白菜、冬瓜、黄瓜、丝瓜、苦瓜、西葫芦、番茄、茄子、芹菜、菠菜、苋菜、百合、笋茭、白莲藕、荸荠、菱茭、海带、紫菜、香 菇、口蘑、金针菇、西瓜、甜瓜、梨、苹果、香蕉;粳米、小米、薏苡仁、芡实、绿豆、豆腐、绿豆粉丝,粉条,粉皮、藕粉、猪肉、猪肉皮、牛肉、鸭肉、鹌鹑 肉、乳鸽肉;酸奶、鲫鱼、链鱼、青虾等。
秋季肆虐的阳光还会灼伤皮肤和秀发,让美丽的容颜变成难看的“秋颜”,让秀发枯干。秋天的烈日灼伤皮肤,出现皮肤红肿,脱皮或晒斑。可用黄瓜汁液或鲜百合鲜汁加少量水涂抹患部,以减轻症状。民间护发方法可用淘米水洗发或用适量桑叶煎汤洗发以减轻烈日对头发的伤害。
秋易悲伤畅情志
古人观察大自然现象发现,秋季农作物收获之后,植物开始凋零,有的动物也快要冬眠,蛰伏了。这时,人体的生理功能(生物钟)也开始朝着阳消阴长方面过渡。秋天人打蔫,犯困,所谓“秋乏”,也就随着产生了。
另外,秋天人也容易悲伤。古代医者在生活中观察到,秋季万物开始萧条,人们在瑟瑟秋风、阵阵秋雨中见景生情,又加上昼短夜长,情感容易悲伤,所谓“悲 秋”。依据中医“天人合一”的观点,古人认为秋内应于肺,悲易伤于肺,肺气不宣畅也会影响情绪,二者相辅相成,形成悲秋情怀。
临床中曾有报道,秋季神经衰弱、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等患者容易发病或加重病情。
中老年人要向青少年人学习,在果实丰收季节,大家不妨走出户外,参加郊游、登山等活动,可使人们心旷神怡,一扫秋困、悲伤、忧郁等不良心情。
其实,秋季美景、美情、美事实在多,数不胜数。如赏菊、看红叶、看巧云、望星空……
历代文人墨客有许多吟颂秋日美景、美情的佳句和诗词:“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主席的诗词让我们更受鼓舞。
其实,秋季还多节日美事。如七夕节、教师节、中秋节、重阳节、建军节、国庆节……,让我们一起渡过这美好的秋季吧!
秋常“上火”慎防病
“上火”是中医的一个术语,后来变成家喻户晓的口头语。中医对人体耳、鼻、眼、口、舌、齿、咽喉等部位所表现的一系列“火”、“热”症状,概括为“上 火”。例如,烂眼边、目赤、眼屎、耳鸣、耳堵、鼻塞、肿痛、烂嘴角、口干、舌燥、舌红、苔黄、口黏、口腻、口疮、口腔黏膜溃疡、咽喉肿痛、咳嗽痰黄等。
人为何会“上火”,中医认为,代表人体体质和体能的“阴”、“阳”、“气”、“血”四个方面,由于不良的外环境和机体内部失健原因,而致使这四方面功能失调,便可能出现“上火”或其他病症。
“上火”是一种一过性症状。避免秋天不上火很简单:那就是加强自身保健意识,戒烟、少饮酒、多喝水,室内常开窗换气,常到户外活动。熬夜加班工作次日或工休日要想法多睡一会儿,做为补偿。
在饮食方面少吃上火的食物。俗话说:“鱼生火,肉生痰,白菜豆腐保平安。”总之,秋天饮食总以清淡为主。
秋季爱犯的疾病是肺经疾病,如咳嗽。五行学说,秋季和肺均属“金”,中医常说“肺金”,秋燥首先犯肺,引起咳嗽,因为秋伤肺。肺为娇脏,肺居上焦,为水 之上源,上火征象未得清理,肯定引起咳嗽。症状多见无痰,少痰,干咳,兼有音哑,咽痛或轻微发热等,中医辨证为肺燥咳嗽。
对症状较轻的肺燥咳嗽,可多喝些水或吃些梨、白萝卜、百合等清肺热养肺阴食物,如做一道百合萝卜汤或百合秋梨汤可减轻症状。
秋季还有一种多发病,就是胃肠系统疾病。秋季胃肠病虽然和季节没有必然联系,主要是饮食不节,贪吃生冷,尅伤脾胃而导致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兼有轻度发热等症状。医生管这种病叫“冰箱胃”、急性胃痛。
所以秋季对常见病要多加防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