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探体育比分_篮球比分直播-投注官网

图片
您现在的位置: 闽南网 > 医疗健康 > 健康生活 > 健康饮食小常识 > 正文

巧吃枸杞补肾养肝明目抗衰

  枸杞素 有“宝树”,“药树”的美称,嫩茎和叶作蔬菜,而以枸杞果实(枸杞子),根皮(地骨皮)入药。尤其是枸杞的果实营养丰富,鲜枸杞子每l00g含蛋白质4 克,碳水化合物19.3克,脂肪用量0.8g,热量为100干卡。枸杞子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8种氨基酸是人体必需氨基酸。矿物质除含有钙,磷,铁 等外,还含有一定数量的有机锗。含维生素也较仓面和丰富,包括维生素B1的,维生素B2,C,尼古酸和胡萝卜素等。

  枸杞的功效:

  中医认为,枸杞子味甘性平,有补肾,滋阴,养肝,明目,益气等功效。适用于肾亏遗精,腰膝酸软,头晕目眩,两眼昏花等症。现代科学研究证实了上述说法,并且认为枸杞可以降低胆固醇,兴奋大脑神经,增强免疫功能,防治癌症,抗衰老和美容,对人体健康起极其有益的作用。

  枸杞的作用:

  枸杞子味甘质润,长于滋阴、益精、养血,为肝肾亏虚者之要药,可久用长服。

  (1)治肝肾阴亏,虚阳上僭,头晕目眩者,常与清肝、潜阳之桑叶、菊花、牡蛎等同用。

  (2)若肝肾阴虚,目失所养。两目干涩疼痛,羞明流泪,视物不清。常与清肝、滋肾之菊花、地黄等同用。如《医级》的杞菊地黄丸。

  (3)治肝肾阴亏,肝体失养,疏泄失常,胁肋隐痛,咽干口燥,舌红少津。常与滋阴、养血之沙参、麦冬、当归以及疏肝止痛之川楝子同用,如《柳州医话》一贯煎。

  (4)治肝肾两亏,筋骨失养,腰膝酸软无力,常与补肝肾,强筋骨之杜仲、续断、桑寄生,金毛狗脊,补骨脂。川牛膝等同用。

  (5)治肾阳不足。阳痿遗精等证,常与附子、肉桂、肉苁蓉、阳起石及熟地、菟丝子、蛇床子等同用。在《景岳全书》中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之法,用附子、肉桂配以熟地及杞子等滋补阴血之品同用。“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6)用于阴虚劳嗽,常与养阴润肺止嗽之知母、贝母、麦冬、百部、沙参、百合等同用。

  (7)用于消渴,可单独用枸杞子蒸熟嚼食,更可加用滋阴生津止渴的生地、天花粉、山药、玄参等同用。黄芪具有补气降糖作用,一起配伍使用,效果更佳。

  (8)治肾虚目疾,与生地、麦冬、青葙子配伍,疗效神速。(本法出自《药鉴》)

  (9)治房劳腰痛,与杜仲、芡实、牛膝配伍。疗效快。(本法出自《药鉴》)

  (10)治遗精,与人参配伍。《药品化义》日:“人参固气令精不遗。枸杞滋阴使火不泄。二品相须而用。”作者有时以党参代替人参使用,用党参量宜增加。

  (11)疰夏:枸杞子与五味子配伍使用。

  (12)治肾虚目暗,枸杞子与熟地、白茯苓、白术等同用。(本法出自《本草经解》)

  (13)治肾虚腰痛,枸杞子与杜仲、萆薜同用。(本法源于《得宜本草》)

  (14)治肝虚目暗,枸杞子配青盐、川椒同用。(本法源于《得宜本草》)

  (15)交通心肾,枸杞子与元参、甘草同用,名坎离丹。(本方源于《重庆堂随笔》)

  (16)治阴虚肺热咳嗽。枸杞子与天门冬、百部、枇杷叶等配伍。

  (17)强心益智、调补肝肾、滋养强壮,枸杞子与龙眼、玉竹、鹌鹑配伍。

  (18)补肾气、益气血、利脾胃、增精髓,枸杞子与羊肾、羊肉、粳米煮粥。

  (19)治肾水干枯、身体虚弱、饮食不进、大便干燥。枸杞子配熟地、山药、菟丝子、山茱萸、龟板胶、鹿角胶等。

  枸杞的食用方法

  一、直接嚼服 把洗净的枸杞放在蒸锅里蒸数分钟或用微波炉烘烤数秒(时间不要长,以免烤焦),每日早晚直接嚼服

  二、煮粥或蒸米饭 在煮粥或蒸米饭是,待水开后,将洗净的枸杞放入,煮熟后即可食用,色、香、味、非常独特。

  三、泡水 将洗净的枸杞放入杯中,沸水浸泡2-5分钟后即可喝水吃果。

  四、泡酒 枸杞可浸泡于黄酒或白酒内,七天后即可服用。

  五、煲汤、炖肉 煲汤、炖肉时加如适量枸杞,既增加了色、香、味,有起到了食补的作用。

  推荐阅读:

  警惕!别把枸杞子当“伟哥”

  据报道,枸杞子成了热爆欧洲的健康食品,在歌手麦当娜和名模姬摩丝等人的推广下兴起了枸杞子热,并把枸杞子称为“天然伟哥”。 适当食用一点枸杞食品对身体健康是有益处的,但不要把枸杞子当伟哥乱服。枸杞子作为药物也是有适应证和禁忌证的,应该在医师指导下食用。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回到顶部 关注海峡都市报闽南版报社官方微博

电话:0595-28985153 传真:0595-22567376 地址:球探体育比分:篮球比分直播:市丰泽区田安南路536号五楼 在线QQ客服

CopyRight ?2020 闽南网是由福建日报社(集团)主管 版权所有 闽ICP备102065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90010

闽南网拥有闽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闽南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