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某区一幼儿园大班,老师在课堂上给孩子们布置了一个题目:说一说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大班的孩子们,按我的想法,无非是玩具啊,书啊,衣物啊或去哪里玩吧。不过有一个男孩的发言让老师大惊失色,并急着请了孩子的妈妈过来。而当妈妈听了老师讲述完事情之后,也吓了一大跳。
让大人们大惊失色的回答,这个六岁男孩的最大心愿竟是:“拥有一把枪,然后能一枪把妈妈打死。”据新闻报道——妈妈朱女士承认,儿子特别淘气,又不听话,因此常常要揍他。可再怎么揍,自己也是爱儿子的,是为了儿子好。儿子的脑子里怎么会有一枪把自己打死的想法呢?!
这位妈妈有些伤心,但更多的是不解:“我们做孩子时,哪里有不挨父母打的,现在的孩子怎么回事?”
六岁孩子一枪打死妈妈的愿望,是童言无忌?还是事出有因?该一笑而过,还是认真对待?
报道里用了杭州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系主任武建芬博士的观点:像最大愿望打死妈妈,可能只是一种脱口而出的游戏,不是真的拿枪把人打死。但孩子这样说,可能反映自己对妈妈的不满意。也许妈妈对小孩的管教太粗暴,做法跟孩子的期待有落差。建议家长要对自身的管教方式进行自省。
的确,六岁的孩子,还没有强烈的是非观念,语言往往可能只是一种情绪的宣泄。但带有情绪宣泄的语言,肯定有着一定的原因。新闻中的这位妈妈,在孩子淘气、不听话时,常常揍孩子——怀着为了孩子好爱孩子的心揍孩子。但在孩子心里,这样的暴力行为没有达到孩子听话的目的,反而在孩子心里埋下阴影。若不是不满积累到一定程度,孩子怕是不会说出要一枪打死妈妈这样的惊人之语,就算这话仅仅是游戏。
不知生活中这个孩子在言语或者行动上是不是一样存在骂人、打人等攻击行为。专家称,儿童存在攻击性的欲望,或者骂人等攻击性的语言,或者打人、扔东西等攻击性行为,都应当视为“攻击性”。据调查,3-6岁的学龄前儿童,在“攻击性”、“交往不良”等指标中异常检出率为13.22%,2%的3-5岁男童存在“攻击性”;2.1%的6岁男童存在“攻击性”。
攻击性的原因,有遗传因素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如父母脾气暴躁,一方面孩子性格有遗传,另一方面耳濡目染父母的一些粗暴言行,孩子也容易一遇小事就暴躁地打人骂人。也有家长的教育方法原因,家长们对孩子一边是万分宠溺,平日里或是自己心情好的时候对孩子的要求无不满足,千依百顺,但是若自己心情不好或觉得孩子不听话,就开始运用家长权威又打又骂,长此以往,孩子难免心里有阴影,脾气也会乖戾。同时我们也不得不忽视,孩子本身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通过电视或游戏等途径,目睹一些暴力的画面,可能会在生活中进行模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