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被校园欺凌了,是不能忍气吞声、要“打回去”,还是不能“以暴制暴”?
2016年12月,一起发生在北京市中关村二小的“校园欺凌”事件在网络上迅速发酵、引发讨论,虽然校方否认这是欺凌行为,但随后一系列的“校园欺凌”事件仍被不断曝光,成为社会关注焦点。
12月20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就“如何定义校园霸凌”、“是否经历过校园霸凌”、“校方是否有过预防、解决校园霸凌方面的教育”等一系列问题,在上海街头、高校、幼儿园、中小学门口开展了一次随机采访。受采访对象样本人数约为20人,年龄在20岁至40岁之间。
不少受访者对“校园霸凌”认识模糊
“我认为的‘校园霸凌’就是拳打脚踢吧。”
这是一位受采访对象脱口而出自己对校园霸凌的看法。当记者追问“学生之间的语言攻击是否算校园霸凌的一种呢”,他犹豫片刻,用一种不确定的口吻答道:“如果是很严重的语言侮辱应该也算吧。”
“我清楚记得我上小学时候,班级有一个同学反应比别人慢,可能有点智障,然后所有同学都喜欢一起捉弄他,扔他的书包、笔盒,撕他的卷子。”一位采访对象称,自己虽然没有经历过“拳打脚踢”的校园霸凌,但她认为这类对一个同学持续的排斥和捉弄,也应该算是一种校园霸凌。
澎湃新闻整理受采访对象回答内容后发现,大多数人都认为,强、弱学生间肢体冲突才能算得上“暴力”和“欺凌”;但也有部分被采访对象觉得“语言侮辱”和“歧视性外号”也应该算作校园欺凌的一种。
而对于该如何界定“打闹”和“欺凌”、“开玩笑”和“语言侮辱”、“昵称”和“歧视性外号”,不少被采访对象未给出明确回答,也有人表示确实不好区分。
“愿意对当年被我打的同学说对不起”
多数受访对象表示,在学生时代几乎都曾经历过不同形式的“校园霸凌”:有人曾经被高年级勒索过钱财;有人曾经被同学合伙排斥,被一伙同学嘲笑或逼迫做不想做的事;也有人曾在学生时代因为小矛盾,就纠集一群同学殴打另一位同学。
“当时我在外地读书,小孩子对外地来的学生比较排斥,暴力上的霸凌可能没有太多,但是语言上的比如‘滚回你老家’呀这种比较多。”一名复旦大学大一的文科男生说。
一位采访对象谈到自己曾在小学时代遭受过比较典型的“校园霸凌”:被高年级同学搜身勒索钱财,如果发现有钱不交则要遭受皮肉之苦,“小时候贪玩就会去游戏机房,去了游戏机房就会有很多高年级的孩子喜欢‘借’低年级的钱来买游戏币,如果你说没钱的话就会被他们强制搜身,发现有钱不‘借’的就得遭受皮肉之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于诗词盛宴中看见书香霞浦2024-05-28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