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做毕业设计,写了两个月小说
王澍记得,2001年创办建筑艺术专业时,他把教学大纲递给中国美院的一名副校长看。副校长看后沉默了一会儿,说:“你的大纲很有意思,但是这门课谁能教?”王澍想了想说:“我能教。”副校长又指着另一门课:“这个呢?”王澍想了想:“我能教。”一连十几门课都是如此,副校长很无奈,王澍也很无奈。
“当时我找不到现成的老师,只有我一个老师,带20个学生。很多人说按我们的教学思想去教,学生们会找不到工作。”从王澍的课程设计来看,这样的担忧不无道理。“如画”“材料”“椅房”“批判/混响/边缘”“建构”“观绘”“书写”“虚无/城市”,8个听上去“和建筑没关系”的版块,构成了本科五年的教学系统。
王澍要求学生必须动手,甚至是亲手堆夯土,因为“拿一把土在手上,和在纸上写下‘土’字,完全是两回事”。在本次展览的显眼位置,有一座高至天花板的“椅山”。王澍要求一年级新生上木工课,学榫卯,期末每人做一把椅子——不是模型,是实实在在的一把木椅子——能坐的那种。10年下来,学生的椅子堆成了山。
“不断实验”展览中的“椅山”,椅子都由大一学生制作。
如果不做建筑师,王澍可能会成为一位作家。当年一心想考北大中文系的他,因为家人要求他必须念工科,最终作出了一个妥协的选择——念一个能画画的工科——建筑。也许对文字还有执念,王澍要求学生写小说、写剧本、写艺术评论;还给学生们开书单,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江村经济》都是必读书目。
“我们学生做了很多和建筑不相干的事。做毕业设计时,有一个小组的学生两个月都在写小说。但你会发现学生有那么丰富的想象力,学会了叙事。其实建筑是能叙事的,可惜大部分建筑师都不懂这个道理。”
除了手工、文学,王澍还是一位哲学老师。比如,他经常让学生思考,什么是人的实际需求。几室几厅?这不是,这是房地产商给你的模板。“高层公寓有两个原始模板,一是监狱,一是大规模养殖场,最后转化成了人的居住空间,最高效,最便宜,但没有社会关系。”
比如,他强调建筑师的“价值观”。“所有大学的建筑系都回答不出我们的价值观是什么,你对中国社会是什么看法。没有看法你就开始设计了?我的学生就业率保持在学校前三,一般去小的工作室。他们可能很长时间内只能做小建筑,挣不了大钱。我给他们的价值观是,要做有意义的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于诗词盛宴中看见书香霞浦2024-05-28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